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小組] ::朱德群/吳冠中/張大千/趙無極::

朱德群



















文化的擺渡者

朱德群(Teh Chun Chu,1920年10月24日-)是華裔法國畫家,是法蘭西藝術院中的第一位華裔院士。

出生於蕭縣白土鎮(今屬安徽宿州),1935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學習西洋油畫。曾經留學巴黎的林風眠帶他進入了雷諾瓦、畢卡索、馬蒂斯和塞尚的世界,這些藝術大師的作品對於年輕的朱德群來說無疑是一個全新的發現。同年,朱德群認識了一位立志學工科的青年。他在朱德群的帶領下參觀了杭州藝專,被學校的藝術氛圍深深感染,最終決定放棄理工改學繪畫。這位青年便是後來的偉大畫師,吳冠中先生。

1937年,包括杭州藝專在內的所有高校由沿海遷往內陸。在兩年的西遷途中,朱德群與老師同學遊歷了風景秀麗的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和雲南。這些旅程讓他真正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老的文明,獨特的風景和多元的民族。這些記憶,即使在他遠離家鄉後也從未忘記。

畢業後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1949年隨校遷往台灣,1955年赴法國後定居。1997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

繪畫風格到法國後從寫實轉為抽象,經常用矩形色塊堆砌,如同山城夜景,明暗對比極其強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朱德群,«夏日黃昏» , 石版畫, 99張, 70 x 45 cm, 2009


初次展露頭角

1949年12月,朱德群帶著不捨離開了家鄉,來到台北定居。無比遺憾的是,他留在大陸的作品從此杳無音訊。在台灣,他先後在台北工專和台灣師範學院任教,並於1953年首次舉辦個展。

1955年,朱德群和董景昭女士,即他日後的妻子踏上了赴歐的旅程,於當年定居在世界藝術之都──巴黎。他以前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同學,趙無極,也在幾年前做了同樣的旅程。

剛到巴黎,朱德群就被這全新的文化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其中。如其前輩常玉先生,他常常流連於羅浮宮的展廳和大茅屋高等藝術學院的畫廊。

1956年,他參觀了巴黎現代美術館的尼古拉.德.斯塔爾回顧展,這個展覽不可思議地啓發了他內心深藏的能量,並最終促使他放棄具象畫,而進入極端抽象。就在這一年,他在法國比較沙龍展出了一幅抽象風景畫。此後,朱德群在法國及歐洲的展覽接連不斷,並得到了藝術界的好評。

《揭開隱秘》,200x200mm,布面油彩,1996


大師地位的認可

1982年,應北京美術家協會之邀,朱德群回中國遊覽觀光。他再次踏上故土,參觀了中國負有盛名的藝術寶庫,如雲岡石窟、西安、黃山。這次的中國之旅,讓朱德群重新感觸了中國文化,並找到靈魂深處的藝術靈感。

在一次去日內瓦展出的途中,朱德群透過機窗凝視著窗外常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脈,這種感動成就了他後來的幾幅雪景印像畫。

1987年,即他離台三十二年後,台北歷史博物館主辦了朱德群個展。

之後,朱德群遊遍了歐洲、亞洲和美國,他的作品在無數畫廊和博物館展出,對一個藝術家來講,這無疑是至高的讚賞。

1997年12月17日,朱德群榮膺首位華裔法蘭西藝術院士。

2000年以來,朱德群專門爲中國的藝術館創作了一系列巨幅作品,如上海大劇院和國家級博物館。

朱德群擁有豐富奇妙的人生經歷,他遊覽世界各國,與東西方藝術家共同探索藝術的至美,並融合東西學的精髓,最終形成他獨有的藝術風格。朱德群不但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一個註記,而且爲新興的東西方文化聯結做出了卓越貢獻。

朱德群深入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他是名副其實的 « 多元文化大使 »,而文化的多元性則是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平相處的源泉。


吳冠中

















吳冠中,又名吳荼,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早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專,曾在重慶國立大學任教。1946年赴法國留學,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從蘇弗爾皮教授學油畫。1950年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冠中深諳東西方藝術,他認為“中西結合是時代潮流”,他的作品以單純、飽和的色彩,有力的塊面,飛舞的線條,將復雜的事物歸納、錘煉成單純、素淨的造型,形成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精神和現代形式美感的風格。1974年,他到蘇州寫生,天光湖色之間嬉戲喧鬧、擁擠爭食的鵝群激發了他,遂以清新淡雅的色調,迅急跳蕩的筆觸,記錄下鵝群那充滿活力,富有節奏的場景。畫面上綠色、淺黃色的塊面與白團和紅點的聚散,給人以抽象的形式美感。漁舟中的炊火和晾曬的衣服不僅成為全畫的亮點,也使該畫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高 92  X 寬 175 cm, 橫幅約14.53平尺, 設色紙本


張大千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居士,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李,號李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起兮,四川內江人。畫風自成一格,成為近代繪畫史上一大家。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廿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卡索交遊切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1958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一生充滿傳奇,如曾赴日學染織,又入寺為僧,並在戰火中遠赴敦煌臨摹壁畫等。雖四處遊歷,對居所卻十分考究,不論四川「梅邨」、巴西「八德園」、美國「可以居」和「環蓽盦」到台北「摩耶精舍」,均極富園林之勝。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愛痕湖, 寬76.2公分,長264.2公分


趙無極

















 “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塗顏料,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有足夠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趙無極

趙無極(Zao Wou-Ki,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生於北京,童年在故鄉江蘇南通讀書,並學習繪畫。1935年進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8年,在父親的支援下,趙無極與夫人謝景蘭一起前往巴黎繼續深造,開始了一條全新的藝術探索之路。   

在隨後的幾年內,他在歐美各國寫生、遊歷,隨著知名度的上升,在各國多次舉辦展覽,與眾多藝術家交友。他將西方現代繪畫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與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相結合,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趙無極為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獲法國騎士勳章,曾在世界各地舉辦160余次個人畫展。

他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作曲家周文中一起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這四位東方的藝術家皆為重要,他們雖然畫風不盡相同,但卻使東方畫風獨樹一格,不再只是模仿西方的風格。













參考資料:
朱德群
吳冠中
張大千
趙無極

::1/13:: 國光劇團_農曆歲末公演[公平正義‧安心過年!?]


「公平何在?正義難尋,
當人間遭遇冤屈與不平等,
有的討價還價,有的以牙還牙,
有的寄託神明,有的竟需性命相抗!
手段各異,悲喜摻雜,
老百姓盼望的,
不過就是安心過個年唄!」

::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這個學期的材料與構造課以「紙」出發,
在第一堂介紹了材料與構造的概論後,我們下一堂課去了紙廠玩,是一趟有趣又開眼界的出遊喔!

::12/06:: 松菸原創基地節_美好年代


12/06 我們答應冠華老師這堂課要一起去松菸看展,所以大家也仍然在熬夜過後的隔天一起包袱款款的出門了。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Nádia Maria:: 分娩


來自巴西的女攝影師 Nádia Maria 利用攝影來記錄她沒有說出口的情緒與想法。她在懷孕與分娩的過程中利用攝影完成了〝真空〞與〝香水〞兩個系列作品。探索作為一個女人以及以自己的靈魂探視整個過程的紀錄。在巴西,這個過程稱為〝給他亮光〞。從懷孕時的憂鬱、空虛、不斷的解構和重建自己的〝真空〞系列,到視覺化體驗產後憂鬱的痛苦的〝香水〞,她以實驗、遊戲的心情,用影像、感情、還有自己來體會並實踐整個專題創作!

[小組]::Sol Lewitt::


美國觀念藝術家 Sol Le Witt (1928-2007),出生於猶太移民家庭的美國藝術家,於1958年成立工作室,並在學院同時攻讀設計,開啟他的創作生涯。於2007年4月8日因癌症病發逝世,享年78歲。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小組]::Josef Alber::

1) 這兩位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背景與創作媒介


Josef Alber


約瑟夫.亞伯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之藝術家與教育家之一,無論是放眼現代藝術史,或是從現代藝術教育的發展來看,亞伯斯都是備受尊崇且具有深刻影響力的人物。
生平簡介
約瑟夫·亞伯斯是德國藝術家、設計師、極簡主義大師,畢業於包豪斯設計學院,在藝術方面由於對色彩的純粹化、簡約
化的研究,對於美國現代抽象藝術及美國「歐普藝術」(OP Art)、「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有重大的影響力,其1963年著作色彩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of Color)以及向方形致敬”(Homage to the Square),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194356日出生於美國洛杉磯)是一位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當代藝術家。 特瑞爾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納。 他的父母親都是貴格會信徒。他的創作媒介包括天空、光、空間,而且他的作品明顯充滿靈性,常常超越了畫廊或是博物館的領域,鼓勵觀者與光觸碰

2) 這兩位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進行色彩的探究

Josef Alber
現代色彩學理論的始祖,對於材料、形式與色彩追求純粹化與簡約化,運用的色彩關係的圖例,這些圖例生動直觀地體現了現代色彩理論。


像是對於紅色,他可能用了好幾種廠牌的紅,仔細推敲類似色的調和與對比色的運用,因此累積出二十世紀最具啟發性也最著名的色彩認知理論,1963年問世《色彩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of Color)至今仍被認為是視覺色彩研究的經典之著。


1949年起持續發展《向方形致敬》(Homage to the Square)系列畫作,此系列精確地計算了每塊顏色區域的面積,設計好他們之間的對比,將顏色同樣不加調和地直接刮到畫布上,為達到色彩的精確性。三個或是四個同心方由內向外擴展,平面上的色塊呈現出嚴謹的幾何層次進而賦予觀者三度空間的視覺感,此系列也成為他最著稱的藝術「標誌」,他探討形與色關係的藝術與觀念對美國現代抽象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的衝擊與影響,開拓幾何抽象繪畫的新領域,也成為美國「歐普藝術」(OP Art)與「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的先驅。

James Turrell


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目前仍在持續創作中的《羅登火山口》(Roden Crater),這件作品是一個坐落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死火山口。 特瑞爾將這個死火山的噴火口改造成為可用肉眼觀測的天文台,專為欣賞天空上的各種自然現象而設計, 光線塑造的效果,與原始的環境、寬廣的沙漠空間一起,讓人想起火山和自身風景的內部和外部的空間除了光和空間之外,它還使用時間作為藝術的元素,表現天文和地理時期的無限,還有永不停息、不受限制的人類創意。



他的其他作品通常利用封閉空間將觀者包圍,控制觀者接收光線的程度,並且善於以光線隧道和投射手法來創造出看似具有質量和重量的形狀,但其實這些形狀只是光線的投射。

3)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一貫追求有系統、有秩序、實驗性、簡潔的構成,呈現色彩與直線間的精確呼應關係,表現暖色與寒色、寒色與寒色相比鄰所產生的散具與前後推移的空間感,他所表現的重心在追求形與形、色與色之間的關係與平衡。
因此作品的展出方式如同他作品一樣純粹,整齊並列掛在牆上他的作品嚴謹、細心,每一幅作品仔細地品嘗,便可發現Josef Alber的用心。


James Turrell
特瑞爾的作品挑戰人們快速觀看藝術作品的習慣。 他認為觀者在一件藝術作品上花費的觀看時間太短,以致於無法認真欣賞作品本身。
作品展出方式是嘗試在密閉空間裡投影出"看似"不同質量與重量的色彩光線,讓觀看者對光線產生極度特別的體驗。運用大量色彩與視覺營造錯視,影響人的心理感受。
詹姆斯·特瑞爾自己闡述: “我將光當作一種材料, 但是感知才是我的媒介。我希望你能看你所看,感你所感。他希望他的作品可以增強人們的感知,並且將這個感知延伸

參考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artist.99ys.com/artist/103422&prev=/search%3Fq%3D%25E8%25A9%25B9%25E5%25A7%2586%25E6%2596%25AF%25C2%25B7%25E7%2589%25B9%25E7%2591%259E%25E7%2588%25BE%26rlz%3D1C1SKPC_enTW351%26espv%3D210%26es_sm%3D122

http://www.daz.com.tw/josef-albers/